2026. 9.1-9.3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N1-N4

距离展会

本期,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带您了解PFA的争议与共识:从损伤机制、疗效到并发症管理。

 

PFA核心机制与临床优势

非热消融的生物学突破
PFA通过高频短时电脉冲(1–10微秒,1500–2400V)在心肌细胞膜诱导纳米级电穿孔。从孔形成到凋亡的过程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激活线粒体凋亡通路(细胞色素C→caspase 3/7)有关,诱导细胞凋亡,而非热损伤。

但认为PFA是完全非热消融的说法存在误导,在组织表面下测量时,PFA消融组织温度可升高5-10°C。尽管会产生少量温度升高,但未达凝固性坏死阈值(50℃),热量通过传导快速消散,保留细胞外基质,尤其适合食管、神经等易损结构保护。

技术参数与影响因素

电压幅度、波形(单相/双相)、脉冲宽度(微秒级为主,纳秒级需更高电压以减少肌肉刺激和确保有效损伤)、脉冲间隔及数量影响能量传递与损伤深度。

双相波形减少肌肉收缩,但疗效弱于单相;大多数当前系统使用微秒级脉冲持续时间(1-10微秒范围内)。即使脉冲宽度从1微秒到2微秒的微小变化也会对组织深度产生显著影响。

单极配置损伤更深,双极配置适合大面积隔离;单极配置贴靠力>10–15g后损伤深度趋稳。

 

图片来源:Med EPluse

 

临床有效性:从肺静脉隔离到长期管理

急性隔离率

图片来源:Med EPluse

 

病变持久性的决定因素

 

安全性管理:并发症与防控策略

与传统热消融的安全性对比

 

PFA特异性并发症及防控

机制:电场强度≥1000V/cm致红细胞损伤,导管设计与血流接触面积是主因,有报道溶血率可达94%(Farapulse导管,RF仅7%)。

防控:限制脉冲次数(<60次,Farapulse导管)、优化电极设计(球囊隔离血液)、贴靠再消融。术后2L补液减轻血红蛋白肾毒性,但无法消除亚临床损伤。

血红蛋白的释放不是肾毒性的唯一来源,脉冲场消融期间肌肉骨骼的刺激程度也会导致肌红蛋白释放,这对肾脏同样有毒性,而不同的脉冲场消融系统引起的肌肉骨骼刺激程度不同。

靠近冠脉(如CTI消融)时发生率高,机制可能主要与平滑肌细胞刺激相关,需保持>6.5mm安全距离或预用硝酸甘油(1–3mgIV),实时影像导航。

已有几种机制被提出来解释CTI/MI消融的冠脉痉挛。体外研究表明,在冠状动脉附近进行脉冲场消融后,会出现交感神经介导的雷诺样现象,而在治疗前给予肾上腺素能阻断剂利血平可显著减轻这种现象。其他临床前研究表明,脉冲场消融期间的血管痉挛机制可能涉及位于动脉壁中膜的平滑肌细胞的激活,因为在其他含有平滑肌的器官如食管中也观察到了平滑肌收缩。但这一现象的确切原因仍然未知。

脉冲场消融期间的微泡形成可能由水解或血液中氮气的置换或热反应引起。单相配置似乎通过电化学反应促进微泡的产生,而双相脉冲产生的微泡可能与局部过热有关,通过沸腾过程形成,尤其是在电极边缘周围(所谓的“边缘效应加热”)。

单相脉冲易产生大气泡(>38μm),双相短脉冲+长间隔可减少风险,临床无症状脑栓塞率5–20%(与RF相似)。

图片来源:Med EPluse

 

未来技术方向与临床研究

技术革新

临床研究拓展

行业挑战

 

临床实践建议

适应症优先:

操作要点:

并发症监测:

PFA以非热消融机制,在房颤管理中展现与传统技术相当的疗效和更优的安全性,尤其在食管/肺静脉保护方面优势显著。尽管溶血、冠脉痉挛等风险需警惕,但其整体并发症率低于RF和冷冻消融。未来纳秒脉冲、智能导管等技术迭代将推动PFA向心室消融等复杂场景拓展。

 

文章来源:Med EPluse

文章内容仅供知识交流分享使用,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感谢您关注Medtec 国际医疗器械设计与制作技术展览会
预登记将于20264月开启
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