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9.1-9.3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N1-N4

距离展会

中国医疗器械博览会平时写的是医院里医疗设备,它们往往被设计为配合完善的诊疗流程:精准的影像、稳定的电源、多学科团队的协作。

但换一个场景——如果身处硝烟弥漫的战场,逻辑就完全不同了。这里没有宽敞的手术室,也没有齐备的团队,只有流血不止的伤员、有限的物资,以及不断流逝的时间。

在战场上,医疗的首要目标不是“把病治好”,而是“让人活下去”。

这些问题都迫使设备设计者把注意力集中在最核心的四点:便携、耐用、快速、易用

对于医疗器械研发人员而言,战场医疗的价值并不仅仅是满足军用需求,它更像是一块“极限试验田”。很多如今在民用市场上随处可见的技术——比如便携式超声、止血剂、负压伤口治疗——都源于战场的探索与应用。

在极端场景中被逼出来的解决方案,往往能启发我们重新思考:

设备真正需要的功能是什么?哪些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哪些可以舍弃?

图片来源:思宇

 

一、战场医疗的核心问题

战场医疗不同于医院医疗的最大特征,在于伤情的复杂性与环境的极端性。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 高创伤率与多发伤并存
战场伤员常常同时伴有大出血、骨折、内脏损伤,甚至爆炸伤、烧伤。这类“多发伤”“复合伤”与普通医院接诊的单一病种不同,需要极快的分级处理,否则伤员可能在短时间内休克死亡。

2. 转运延迟与资源受限
和平时期,急诊系统可以在“黄金一小时”内完成转运与救治。但在战场上,前线到后方医院的距离可能以数小时计,途中环境颠簸、通信受阻,医疗人员有限,设备受限,无法提供完整的外科支持。

3. 环境恶劣对设备与操作的挑战
高温、低温、尘土、震动、缺乏稳定电源,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医疗设备的工作状态。医院环境中稳定的电源、洁净的手术室、充足的耗材在战场上都难以保证。

4. 医护人力不足与专业分工缺失
战场上的救治常常依赖“战友自救互救”或少数军医,无法像医院那样有麻醉科、外科、影像科多学科协作。因此,设备必须简化操作流程,使得非专业人员也能在关键时刻使用。

5. “先活命、再治疗”的救治逻辑
在战场上,医疗策略强调先控制大出血、保证呼吸与循环,再考虑 definitive treatment(根治性治疗)。这也意味着,设备设计需要首先满足“快速干预”,而非完整的治疗流程。

图片来源:思宇

二、战场医疗对设备的普遍要求

战场环境决定了医疗设备的首要使命不是“尽可能精细”,而是“在最恶劣的条件下可靠运作,并快速挽救生命”。这对设备研发提出了几方面共性的要求:

1. 极端便携化
在前线,单兵或小组携带的医疗物资空间有限。设备必须轻量化、体积小,最好能单手操作或快速展开。例如单兵随身携带的止血带、折叠式夹板,甚至便携式超声,都强调“放进背包即可带走”。

2. 高度耐环境性
设备需要能在风沙、潮湿、极端温差甚至震动中持续工作。防水、防尘、防震的外壳设计,以及无需外接电源、能依靠电池长时间运转的能力,都是基本要求。

3. 操作简易性
战场上往往不是专业医生在第一时间实施救治,而是战友或经过短期训练的军医。因此设备必须简化界面和操作逻辑,降低培训门槛。例如“自动化除颤仪”的一键操作理念在战场急救中同样重要。

4. 快速启动与快速应用
医院设备往往允许复杂的预热和校准过程,而战场设备需要“随开随用”。无论是血氧监测、呼吸支持还是影像检查,都必须在数十秒内完成准备。

5. 模块化与多功能性
战场环境下携带物资有限,要求单一设备尽量覆盖多种用途。例如便携式超声既能做快速创伤检查(eFAST),又能辅助定位穿刺;便携监护仪除了测心率血氧,还可以整合血压监测和心电功能。

6. 远程化与信息化
现代战场强调信息共享,医疗设备也需能通过无线通信将生命体征、影像结果实时传输到后方指挥或远程专家平台。卫星通信结合远程医疗的模式,能显著提升有限前线医疗力量的决策效率。

7. 易维护与低耗材依赖
在医院里,设备可以依赖专业工程师定期维护。但战场条件下,设备必须尽量“零维护”,结构坚固,耗材消耗少,避免因物资短缺而无法使用。

三、不同场景下的典型设备配置

战场医疗按照救治层级,通常分为前线单兵、战场救护车/转运环节、前线救护站,以及战地医院。每一层级的设备配置都与任务目标紧密对应。

1. 单兵/前线急救

目标:自救互救,快速控制致命因素

2. 战场救护车/转运环节

目标:稳定伤员生命体征,安全转运

3. 前线救护站(Role 1/Role 2)

目标:初步外科处理与快速复苏

4. 战地医院(野战医院 / MASH)

目标:完整手术与综合救治,接近后方医院水平

简单总结:

 

四、战场独有或罕见的医疗设备

除了常见的止血、监护、呼吸支持等,战场医疗还衍生出一批在民用医院几乎看不到,或者使用频率极低的设备。这些设备往往是为了解决战场特定问题而研发。

1. 战术止血剂与特殊止血手段

2. 单兵便携式血液加温装置

3. 可折叠/快速部署的手术与监护设施

4. 远程医疗与卫星通信设备

5. 无人机与机器人支援

6. 便携外科机器人(探索阶段)

五、与常规医疗设备的对比与差异

战场医疗设备与医院医疗设备在“救治逻辑”上是一致的:都围绕 诊断—治疗—监护 三个核心环节展开。但由于应用环境与目标的不同,两者在设计与使用上体现出显著差异。

1. 功能逻辑相似

2. 技术形态差异

3. 使用环境差异

4. 使用人群差异

5. 成本与生命周期差异

典型对比案例

六、对医疗器械研发的启示

战场医疗是医疗设备的“极限应用场景”。在极端环境下,设备的设计理念往往被逼迫到最简化、最坚固、最高效,这对行业研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 便携化与微型化的极限探索

2. 模块化与多功能整合

3. 抗环境与低维护设计

4. 快速上手与操作简易化

5. 信息化与远程化

6. 战场创新如何反哺民用

七、思宇MedTech观察

 

战场医疗并非一个遥远的军事话题,而是医疗器械研发的“极端试验场”。在战场这种高危、资源有限的环境中,医疗设备的使命被压缩为最核心的几个问题:如何快速止血、维持呼吸与循环、稳定生命体征并安全转运。这种“先活命、再治疗”的逻辑,决定了战场医疗设备必须便携、坚固、快速、易用。

回望医疗器械的发展史,不少今天被普遍使用的设备,最初都来源于战场:止血剂、便携式超声、负压伤口治疗……它们从军用走向民用,最终成为医院和救护体系中的常规配置。可以说,战场医疗不仅是“极端应用”,更是推动医疗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

对于医疗器械行业的研发人员和企业来说,战场医疗的价值不在于复制军用需求,而在于提供一种“最苛刻场景”的思维方式:

战场医疗告诉我们:设备设计并不只是追求“更精细”,有时“更极端、更简单、更耐用”才是创新突破的方向。这种思维方式,或许正是未来医疗器械企业在激烈竞争中找到新突破口的重要启发。

 

<中国医疗器械博览会>将于2025年9月24-26日在上海世博展览馆1&2号馆举办。现场汇聚近1000家来自全球近27个国家的优质品牌供应商,为中国医疗器械生产厂商提供产品研发、生产、注册所需的设计及软件服务、原材料、精密部件、自动化制造设备、超精加工技术、合同制造、测试和认证、政策法规和市场咨询服务,展品覆盖医疗器械设计与制造全产业链。预登记已开放,点击提前注册即可免费参观,立省百元门票费,现场注册需付费。

 

文章来源:思宇

文章内容仅供知识交流分享使用,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感谢您关注Medtec 国际医疗器械设计与制作技术展览会
预登记将于20264月开启
敬请期待